人才培养
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被托举人成长情况
中国作物学会注重作物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我会自2015年积极申请作物领域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已连续五届获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立项资格。由于在前两届托举工作中表现突出,中国科协给予第三届、第四届免答辩、直接分配名额的资格。学会结合学科优势、专家优势、资源优势、制度优势和综合实力,积极探索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扶持、服务长效机制,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提高我会人才培养能力水平,扩大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后备队伍。目前,我会已扶持作物学领域12位青年人才,为他们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职业发展等创造有利条件,助力他们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目前,五届项目已均已顺利实施,被托举人在科技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提高。
第三届青托项目学会共扶持4位青年人才,其中2名为中国科协经费资助、2名为自筹经费资助。具体如下:
四位被托举人获得项目资助以来,认真履行责任义务,围绕项目实施方案,培养计划、具体任务等各个环节积极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进展。
通过托举项目的实施和培养,被托举人在研究思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和科研学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项目执行过程中也培养了被托举人科研工作的管理能力,完成了既定目标。
王茂军 在青托项目的支持下,系统开展了棉花基因组学和纤维发育机制的研究。组装了陆地棉和海岛棉的参考基因组,系统地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基因组分歧,为通过种间渐渗方式改良陆地棉的纤维品质提供了重要靶点;揭示了棉花纤维发育过程中遗传调控网络和染色质动态,为进一步研究纤维细胞阶段性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托举期间,晋升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积极投身国际化交流,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赴美国农业部南方研究中心访学,开展棉花MAGIC群体中纤维品质相关基因的定位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获评“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受邀在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大会、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等国际会议上做报告4次;2018年获得中国作物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019年获得全国作物学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特等奖。在Nature Genomics、Nature Plants、New Phytologist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5篇);担任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Journal、Bioinformatics、Horticulture Research等多个杂志的审稿人;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共14人。
刘兵 过去3年在中国作物学会青托项目的支持下,针对极端气候对我国小麦生产力影响的量化预测需求,开展了多年不同高温干旱互作的系列试验,解析了高温干旱互作胁迫下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动态规律,构建了极端高温下小麦生产力预测模型及模拟系统,有效提升了极端高温下小麦生产系统模拟的准确性;综合利用多模型集合方法,定量评估了温度升高对全球、区域和站点尺度主要农作物产量影响,有效降低了基于作物模型评估气候变化效应不确定性。研究结果为开展气候变化情景下区域作物生产力预测分析、影响效应评估及应对策略制定等提供数字化支撑。托举期间,新增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9-202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2021)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9)等4项科研项目。发表SCI研究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NAS、Global Change Biolog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等本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31,单篇最高被引184次,其中入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1篇。Elsevier检索显示,被托举人近5年在作物模型与气候变化领域发文的领域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排名国内第2。获2019年全国作物学学科青年学者论坛一等奖。担任10多个SCI期刊审稿人;参与了农业模型比较与改进国际协作组(AgMIP)研究工作;先后3次赴美国、英国等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及开展合作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讲了《信息农业技术》、《专业文献阅读与应用文写作》等多门主干课程;指导了本科生、研究生10名。
周美亮 自入选青托项目以来,在荞麦种质资源方面摸清了我国野生荞麦资源的资源丰度和分布区域,新发现并命名了荞麦属新种1个、对野生荞麦进行了分子进化地位研究、重新梳理了荞麦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并制定了荞麦属植物分类检索表;在荞麦品质性状形成机制方面:揭示了一组转录因子MYB3和ORA59参与调控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克隆并阐述了控制芦丁合成的一组关键MYB转录因子的基因功能。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国家自然基金(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申请专利4项(1项已授权)。以第一作者或是通讯作者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Physiology、The Plant Journ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等植物学主流杂志发表SCI论文13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主编国际上首套荞麦英文著作《Buckwheat Germplasm in the World》(由Elsevier出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多次开展苦荞种植和技术指导活动。主要针对于凉山家庭农场主种植苦荞的技术指导,开设培训班,对当地2000余人进行专业指导。2017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8年晋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2019年获国际荞麦协会授予的杰出青年科学家金孔雀奖。担任国际荞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作物杂志》副主编。
时杰 在青托项目的支持和各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围绕着基于界面调控的食品酶催化方法与技术,一方面以常用食品酶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针对食品酶催化位点为信号响应单元的新型荧光探针测试体系,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实现了复杂体系中目标酶的高灵敏、高特异性快速检测;另一方面,通过对纳米载体材料进行创新性地设计和制备构建不同的表面和界面,获得了一系列酶纳米反应器并应用于新型功能脂质合成。在项目执行期间,专业技术职称由中级晋升为正高级,并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担任国际主流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ChemCatChem、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Analyst等审稿人;赴西班牙食品科学研究所、油脂研究所进行访问,先后协助组织举办了三届脂质营养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与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2019年赴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借调工作7个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ical Scienc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13篇,累计影响因子近8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指导硕士研究生1人;目前担任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农业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