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第三十一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在内蒙古兴安盟成功召开
2025年8月16日-18日,第三十一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在内蒙古兴安盟召开。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办,兴安盟农牧科学院、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承办,科右前旗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赤峰市农牧科学院协办。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管理部门、科技推广及企业的6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生物育种赋能中国大豆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我国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开幕式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阎哲研究员主持。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斯钦都楞,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会长吴存祥先后发表致辞。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会长吴存祥表示,近年来,我国大豆单产水平和种植面积稳步提升,但种源“卡脖子”问题仍需突破。他呼吁加强分子育种等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研发成果落地见效,助力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报告特邀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刘玉乐、马峙英、朱志峰、Juan Rosas、何中虎、丁艳锋、刘春明、谷晓峰、胡喜平、徐红茹等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他们分别介绍了大豆、水稻、小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为与会专家拓展了创新性思路。 会议设立了遗传育种与资源、基因组与分子生物学、大豆生物育种、生产管理与产业、大豆技术企业及研究生论坛等共计6个分论坛,报告总数88个,其中主旨报告11个,分论坛报告77个。盖钧镒院士以“发展我国大豆抗病虫育种的研究”为题,介绍了大豆抗花叶病毒和抗斜纹夜蛾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大豆抗病虫育种提供重要启示。在各分论坛中,与会专家聚焦大豆产业振兴,分别从大豆耐密高产理论、大豆种质资源抗逆与抗病鉴定、大豆基因编辑及遗传转化、人工智能应用、表型获取以及育种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与分享。会议期间举行了“第四届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技奖”、“研究生论坛优秀报告人”、“优秀墙报”的颁奖仪式。
18日上午,300余名与会专家前往科右前旗归流河镇光荣嘎查的万亩生物育种大豆单产提升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示范区内展示了大豆优异资源、生物育种品系、新品种及示范的技术、模式,专家们对示范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为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
本次研讨会为全国大豆科研与生产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通过学术研讨、技术展示和实地观摩,深化了生物育种、智能农业、产业融合等领域的合作共识,将有力推动我国大豆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