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活动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之史俊鹏 ——深耕玉米基因组学 破解遗传改良密码
史俊鹏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初到中山大学工作时,正值农学院复办之际,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科研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幸运的是,他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支持,这一项目成为他科研道路上至关重要的启动资源,助力他开启科研征程。在项目的支持下,史俊鹏以玉米复杂性状调控序列的演化与功能解析为核心,三年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进展,以通信和第一作者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Plant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了系列论文,获批了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各一项。
潜心科研:聚焦玉米调控序列演化与功能
史俊鹏博士聚焦玉米及其近缘种的基因组调控序列研究。2023年,他在Plant Communications上以通信作者发表了成立课题组以来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升级了玉米近缘种糜子的参考基因组,阐明了其与玉米的分化时间,并鉴定出与耐旱性相关的ABA响应基因,为玉米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借此出发,史俊鹏围绕“玉米复杂性状调控序列的演化和功能解析”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不断深入探索。他从调控序列着手,成功构建了玉米12个主要组织的染色质开放性图谱,并建立了调控序列的种间、种内进化约束分析方法,鉴定了约850个与玉米驯化相关的调控序列。这些调控序列通过染色质互作靶向了约460个功能基因,为玉米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靶点。为了促进这些调控序列的数据应用,他还建立了玉米多组学数据在线分析平台“禾亩”,可以实现任意感兴趣遗传位点的染色质状态查询。相关成果以唯一通信作者分别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和Plant Communications(2024),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各一项。
玉米杂种优势遗传机制的探索
史俊鹏博士曾参与玉米重要杂交种亲本Mo17的基因组解析及其与B73基因组的比较(Nature Genetics, 2018. 共同第一)。在获得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资助后,继续聚焦玉米杂种优势机制解析,构建了12个玉米核心杂交亲本基因组,首次揭示调控区结构变异的遗传互补是杂种优势的重要来源,并构建了更适用于杂交种分析的双亲图基因组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2023,共一第三)和Plant Physiology(2024,末位通信),并受邀在Molecular Plant(2023,第一兼共通信)发表泛基因组技术应用于育种的综述,分析展望了相关领域对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的应用潜力。
学术引领: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服务
被托举期间,史俊鹏博士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组织,担任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Advanced Biotechnology、Seed Biology、Genomics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编委和青年编委。并先后在全国作物学科博士后论坛、2024年粤港澳高校植物科学家联盟年会、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等会议作报告,分享“进化约束驱动的调控序列挖掘”研究。
未来,史俊鹏博士将继续深耕玉米基因组调控序列研究,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的遗传位点挖掘及应用新方法,为打赢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青年科学家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