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
“典赞·2022科普中国”候选人│冯佰利
冯佰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从事杂粮研究33年以来,针对生产和产业需求,组织选育优质小杂粮品种36个,研制地方标准和规范40余项,组织出版《中国小杂粮》系列专著20余部,印数累计超过50000册,700万字,并在23个省区推广应用,在全国27各省区建立以科技示范园、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网络,搭建小杂粮科技普及示范平台,在河南安阳、内蒙古准格尔旗、陕西榆林、延安等地建立的小杂粮试验示范站(基地),建立科技传播与人才培养窗口。探索和建立以中国小杂粮网站为核心的网络传播途径,参与科创中国沁农杂粮产业科技服务团,积极推进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和成果转化。
一、面向生产一线,选育优质小杂粮品种36个,研制小杂粮生产地方标准和规范40余项,为品种更新换代和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优质专用制米荞麦品种西农9976、西农9978;观赏荞麦新品种西农1351、西农1321等先后在湖北、重庆、辽宁、贵州、云南、内蒙古、河北省20多个省区展示示范;优苦荞品种西农9940、西农9920、西农9909在成为制茶、制粉、高黄酮专用苦荞。适口性好,品质优良优质糜子新品种榆黍1号、榆糜2号、陕糜1号、陕糜2号成为生产主栽品种;适于机械化栽培的优质谷子品种陕豫谷3号、陕豫谷4号、陕豫谷5号,适于出口的芸豆品种,以及高蛋白豌豆品种等已在大面积示范和栽培中。
二、组织出版《中国小杂粮》系列专著20余部,建立和完善小杂粮技术指导和培训的教材体系
组织出版《中国小杂粮品种》《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指南》《中国特色作物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小杂粮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中国杂粮与杂粮产业》等小杂粮专著20部,印数累计超过50000册,700万字,并在23个省区推广应用,为小杂粮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有关教师、研究生、大学生提供参考,也可供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技术人员、外贸企业业务人员、医药卫生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参考。与此同时,每年组织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完成13种小宗粮豆生产指导意见和专家解读报告,为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校地合作,建立以科技示范园、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网络以及试验示范站为展示窗口的中国小杂粮科技普及与推广的现场展示平台
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于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小宗粮豆品种区域试验,试网络遍及全国27个省区的250个试验点,先后组织鉴定的200多个品种已成为杂粮生产的主推品种,为我国小杂粮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新品种合理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建立了国家小杂粮品种科技示范园30个,旨在通过科技示范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小杂粮的科研、生产、出口建立品种信息窗口,促进中国小杂粮的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以来,在河南安阳、内蒙古准格尔旗、陕西榆林、延安、米脂、横山、神木、府谷等地建立的小杂粮试验示范站(基地)成为科技成果传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窗口。
四、以网络为媒,探索和建立以中国小杂粮网站为核心的网络传播途径
2003年以来,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建立中国小杂粮网站,内容包含了杂粮资讯、专家论坛、学术交流、品种试验、杂粮生产、杂粮品种、杂粮贸易、杂粮加工、杂粮食品、杂粮知识、杂粮企业等栏目,内容涵盖了小杂粮科研、生产上的关键技术信息。经过4次更新完善,网站为农民、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信息展示平台。
五、持续打造小杂粮教学、科研、品种管理、推广等为一体的技术推广团队,服务小杂粮生产和产业发展
在全国农技中心支持下,从2009年起组建了小杂粮专家指导组,定期发布小杂粮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进行小杂粮生产调研,组织进行生产会商,开展小杂粮技术培训,及时解决小杂粮生产与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2000年以来,组织成立小杂粮品种鉴定委员会,组织开展小杂粮品种区域试验好示范园建设,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品种鉴定等工作,为小杂粮品种更新换代和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根据小杂粮特点,分别成立荞麦、糜子等小杂粮专业科研协作组,进行小杂粮科研协作与攻关,定期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及时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提升小杂粮科研技术和水平。同时长期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杂粮加工企业燕之坊以及省内杂粮加工企业合作交流,引导生产基地与企业结合,研究开发小杂粮加工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作为主任或副主任单位,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专业委员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杂粮分会等平台为小杂粮技术推广提供工作的资源。
六、打造杂粮品牌,为产区增产增值和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同时,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杂粮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延安小杂粮产业研发中心、横山大明绿豆研究院、米脂小米试验示范站、神木杂粮科技创新中心、府谷黄米协会等已成为打造区域品牌的技术支撑。参与组建了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大院、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科创中国沁农杂粮产业科技服务团、小杂粮科技创新服务队等组织,构建了小杂粮科技推广、技术咨询指导的网络体系。
七、服务一带一路,以海外示范园为平台,推进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和成果转化
为推进杂粮国际化,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团队开展合作交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2016年以来先后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建立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展示小杂粮品种70多个,优质小麦、大豆、荞麦、糜子品种已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示范推广,这为搭建海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海外粮仓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