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 · 科学家精神
礼赞•科学家精神 | 马维亮:致政之年再谱新篇
他退休后依然坚守在农业科研生产一线,团结组织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开展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科普宣传、科技咨询、科技培训、专题调研等活动,使藜麦这一全谷高营养完全蛋白碱性植物在宁夏实现了产量的突破,为农民排疑解难,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马维亮,男,中共党员,回族,研究员,1953年6月出生,宁夏贺兰县人。曾任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所副所长,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和玉米、水稻、向日葵、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曾获多项科技进步奖、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退休后于2015年担任宁夏农林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至今,先后带领农科院老科协获得宁夏自治区老科协2016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先进集体荣誉,其本人也连续获得了近年来的自治区老科协个人先进和2021年度中国老科协老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奖。 心系科研,辛勤谱写农业新篇章
在老科协的七年中,马维亮先后申报项目18项,获批12项,研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对试验点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组织不同专业老专家分别撰写《枸杞生产安全优质栽培操作技术》、《设施及大田葡萄栽培技术》《马铃薯生产安全优质栽培操作技术》、《设施瓜菜实用栽培技术》等一系列农业种植技术书籍。特别在藜麦的试种与推广方面,他申请项目,组成藜麦技术指导小组,建基地,筛选引种国内外藜麦新品种,掌握藜麦在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植株特征特性,不断摸索相应的种植技术要点。在藜麦种植生长期,他奔赴各种植点,指导整地、施肥、覆膜、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相关工作,同时编写了《认识藜麦》《藜麦问答》《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藜麦---从田间到餐桌》等一系列科普书籍,通过种植引进藜麦品种并研究相应的栽培技术应用和科普宣传,为藜麦大面积推广种植奠定基础,使藜麦这一全谷高营养完全蛋白碱性植物在宁夏实现了产量的突破。
马维亮(中)指导藜麦种质资源繁殖
投身农村,助力乡村振兴发余热
助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需要科技人才支撑。马维亮在老专家到农村一线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每年关键农事季节深入到农村基点(在永宁、贺兰、红寺堡、海原、中卫、西吉等县市区特别是移民搬迁区)向农民朋友讲解枸杞、葡萄、马铃薯、玉米、藜麦、小杂粮等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温室、果园、圈棚,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咨询、技能培训、现场示范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讲述实用技术,为农民排疑解难。同时借助互联网开展农业技术网上培训。七年来,马维亮在全区各市县区共举办各类学习班45期,受益农民高达2000多人,显著提升了农民农业技术和收入,受到群众的热烈反响,得到有关市县乡多部门领导的肯定和赞誉。
马维亮开展移民搬迁区科技培训
建言献策,探索农业发展新方向
马维亮针对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组织专家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七年来,就宁夏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先后组织不同学科领域专家进行考察调研近百人次,编写完成了38篇专题调研报告和建议,为区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其中《西瓜深加工综合利用》的建议被自治区扶贫办列为专家优秀建议存入待开发储备库;《提高秸秆还田的几点建议》等4篇建议被收录到《宁夏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选择》论坛会论文集;《宁夏种植藜麦可行性调研报告》受到区农业部门重视并立项资助在南部山区设点开展研究;《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被自治区政协列为专门提案;《磷石膏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调研报告》已引起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和自治区科协高度重视并立项支持研发。
马维亮开展压砂瓜调研
模范带头,弘扬科学家无私奉献精神
马维亮自担任老科协工作以来,能认真贯彻自治区关于发挥好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文件精神,发挥每位退休专家的专业优势,在宁夏农科院老科协,他带头帮助这批退而不休、仍然愿意服务于宁夏农业的老科技工作者,有了为宁夏农业发展再显身手的机会,力所能及的为贫困地区做了一些实事,受到自治区老干部局、老科协的表彰,受到老百姓的尊重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同时,作为自治区老干部局骨干网宣员,积极参与自治区老干部局活动,先后撰写学习十九大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体会文章,并被《宁夏老年报》刊登,荣获自治区老干部局获奖,赞誉为默默无闻奉献的老科技干部。
THE END
人物由陈东升理事推荐
作者:陈东升(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徐莉(中国作物学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