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礼赞 · 科学家精神
礼赞•科学家精神 | 傅廷栋:在油菜遗传改良中奋斗60年的老战士
发布时间:2022-03-24      来源:       阅读量:989     分享:

他专著油菜遗传改良60年,是“杂交油菜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他代领团队育成的华杂2号、4号、华油杂62等15个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已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约1亿亩,为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

1.jpg

傅廷栋,男,汉族,1938年9月出生于广东郁南,中共党员,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物学会第六、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第十、十一届理事会荣誉理事长,于1995年和2004年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5至2009年任国际油菜理事会(GCIRC,巴黎)主席。傅廷栋于1960年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1965年从该校油菜遗传育种专业方向研究生毕业,1981年至1982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合作油菜研究,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在加拿大获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湖北省最高科技奖“科技杰出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TWAS)农业科学奖、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发现Pol CMS,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铺平道路

优良的雄性不育系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20世纪40-60年代,各国学者一直没有发现稳定的、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系统。傅廷栋于1972年发现了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材料,1973年提供给全国各单位研究使用,1976年湖南农科院首先发现Pol cms三系配套。

de5b65290bed4d1afc8422fadbcb6cc.png

 傅廷栋在田间记录油菜花期生长情况

傅廷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Robbelen,1991),被国内外广泛用于育种实践,国际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十年(1985-1994),国内外(中、加、澳等)共育成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17个注明不育系来源就有13个是利用他发现的Pol CMS育成的;pol cms是1985至2005年国际上应用的主要的不育系统,2001年美国种植的油菜品种中61%是Pol cms杂交种。目前,国外主要应用萝卜质不育(Ogu cms)和转基因雄性不育杂种,但国内种植的油菜杂种中,仍有50%左右(年均3000多万亩)是各单位利用Pol CMS育成的。2016-2018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5个油菜品种中,仍有4个是Pol cms杂种。30年来,国内各单位利用Pol cms育成杂交种超过200个,累计推广面积约十亿亩。1985年世界上还没有油菜杂交种,目前杂交种已占全世界油菜面积的60%(中国占70%),油菜杂交种的突破并在生产上迅速普及,与发现Pol cms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因此他被国际上认为是“杂交油菜的学科带头人”。国际油菜理事会(GCIRC,巴黎)于1991年授予他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章”,在有近700名各国油菜学者出席第八届国际油菜大会上,GCIRC委员会专门为傅廷栋个人举办授奖仪式,Robbelen教授代表GCIRC作授奖报告时说:“Pol cms的发现,为国际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一功劳归功于中国人”(见加拿大第八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第一卷P1-P3)。此奖自1985年设立至今30多年来,全世界获奖的12位油菜学者中傅廷栋是唯一的亚洲人。Pol cms的发现对国内外油菜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提出“杂优+双低(低芥酸、低硫苷)”育种策略,引领油菜育种发展方向

1982年,他从德国学习双低育种回国,即向农业部提交报告,提出“杂优+双低”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油菜育种策略。他是国家“六五”至“九五”杂交油菜育种攻关组负责人,和全国同行一起坚持“杂优+双低”的育种方向。1992年,他主持育成我国第一个Pol cms低芥酸油菜三系杂交种华杂2号。1990年以来,育成的15个双低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近1亿亩。据农业农村部资料,1999和2000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十个油菜品种中,他主持育成的有两个,其中华杂4号是我国2001-2004年连续四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华油杂62号是近五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几个品种之一,为我国普及双低杂交油菜作出重要贡献。2016年他的团队还育成了我国第一批抗根肿病的油菜杂交种华油杂62R等,在疫区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为我国迅速扩展的根肿病及时提供了抗病品种,全国现场会专家在田间抽查发病率,抗病品种1-3%,对照品种超过90%。

傅廷栋3.jpg

汪洋同志接见“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获得者傅廷栋

提倡油菜多功能利用,提出油菜育种与生产新方向

1999年起,他及其团队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进行麦后复种饲料(绿肥)油菜研究,那里小麦、燕麦、瓜、菜等早熟作物7月收获后,到严冬来临之前有2-3个月的秋闲地,“种一季时间有余,种两季时间不足”,利用2-3个月秋闲地的光、热、水、土资源,7月下旬复种饲料(绿肥)油菜,10月中旬收获,不影响粮食生产,每亩增收4吨左右的青饲料(可供生产4头羊羔的青饲料),缓解了当地畜牧业发展中的饲料问题,又使耕地增加2-3个月绿色覆盖,生态效益显著,已成为油菜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育成的饲料(绿肥)油菜专用品种饲油1号、饲油2号等,近两年累计在北方秋闲地复种面积超过300万亩。西北、东北地区,有秋闲地4000-6000万亩,复种饲料(绿肥)油菜潜力很大,2017、2018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2005年起,他和他的团队开始油菜耐盐碱研究,2007年秋在江苏大丰海滩地(盐浓度0.5%-0.8%)播种“华杂7号”300亩,2008年夏收,亩产超过130公斤,在此基础上对2000多份油菜资源进行耐盐碱筛选,发现一批耐盐碱材料,并筛选、育成耐盐碱品种华油杂62、饲油2号、华油158等,这些品种在新疆石河子盐碱荒地(pH值10.2-11.2,盐碱浓度0.3%-0.5%)大面积示范,现场会议专家测产,亩产青饲料(绿肥)4-5吨(生长期60-70天);在浙江、苍南填海荒地盐浓度为0.8%-1.0%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盛花期召开全国现场会,专家测产,亩产青鲜料3090公斤。耐盐碱油菜正在西北、东北及东南沿海盐碱地大面积示范,多次现场会专家评议认为,耐盐碱油菜耐盐碱能力强,成本低,生长快,营养体产量高,覆盖效果好,作绿肥(或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质效果显著,是修复盐碱地最有优势的大田作物。

言传身教,带领一个团队,培养了一大批作物遗传育种人才

傅廷栋著有《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应用》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200篇,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傅廷栋几乎每年都在西北农村夏繁基地工作一段时间,直到80岁高龄仍坚持与研究生、技术人员同吃同住。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学风严谨,被评为学校首届“师德标兵”。1998年起,在国家级贫困州甘肃临夏州的和政县建立油菜夏繁基地,主要是培养研究生和加速育种进程,他的团队在当地推广油菜新品种、新技术,使和政县油菜由当时2万多亩,发展到现在15-16万亩,而且全部优质化,为当地群众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被甘肃宣传部授予“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称号。

傅廷栋2.JPG

傅廷栋(中)在试验田指导学生

言传身教,他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油菜研究团队。目前团队成员20人中有16位博士、14人有教授职称。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该团队育成品种7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近3亿亩。该团队是2007-2012年国际上发表油菜SCI论文最多的团队(178篇),发表油菜SCI论文最多的10位作者中,团队有3人。团队于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优秀创新团队。迄今,团队已培养毕业研究生500多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油菜研究领域的骨干。

  THE END

人物由湖北省作物学会、张献龙理事推荐

作者:刘涛(华中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熊秋芳(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员)

编辑:徐莉(中国作物学会秘书)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