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 · 科学家精神
礼赞•科学家精神 | 郭海鳌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广大作物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作物学会微信公众平台特推出“礼赞•科学家精神”系列,主要内容源自由本会编辑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作物卷》。
郭海鳌(1941—2017) 郭海鳌,玉米育种专家。将自交系Mo17引入东北春玉米区,育成玉米杂交种“四单8号”等20多个玉米优良杂交种,对提高吉林省的粮食总产量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十几个省区推广种植。育成“系14”等十余个东北地区应用的玉米自交系和“四单号”、“四早号”、“四密号”、“四油号”等杂交种,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做出了贡献。提出“南北种质融合,开展‘热导’与‘温导’”改良自交系,与当地育种者一道,育成“黔兴号”等杂交种。 郭海鳌,1941年6月18日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一个破落富农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家境贫寒,父亲不善农耕难以维计八口之家,惟母亲出身贫苦,通情达理,鼓励子侄读书向上。母亲常讲“头悬梁、锥刺骨”故事鼓励读书,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讲杨家将“太君八十挂帅出征”……,他幼小心灵颇受影响。在以后遇到坎坷、是非、丑恶、为民为己时就想起母亲的教诲。1959—1961年在黑山县第一高中就读时,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还苏联外债,学校全面停课,学生们忍受着饥饿挑选出口的花生;许多农民因挨饿导致浮肿或死亡,有的离开家乡去逃荒……。在毕业前夕下乡支农的路上,他下定决心,高考志愿只报考农业大学。1961年9月他成为了沈阳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学生。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崇敬学有所成并放弃优裕条件从美国归来的校长张克威和徐天锡、杨守仁、吴友三等教授。但是,就在毕业前夕,“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不得不滞留学校。 1967年7月,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声中,他离开学校,被分配到吉林省梨树县良种场当工人。在条件很差的农场劳动近3年。1970年6月他被分配到梨树县三合公社农业站。渴望工作的他如鱼得水,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科技推广网,在全公社推广了当时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全公社粮食总产在地区、省名列前茅,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1973年春郭海鳌调入四平市农业科研所从事玉米育种工作。他被安排去农村“基点”工作3年。这3年他抓紧时间阅读玉米育种专著,查阅大量情报资料和前人的工作报告,利用假休时间到试验地观察,主动参加专业会议和实地考察。参加了1973年山东临朐“全国第二次玉米育种及生产会议”和1976年“北方春玉米协作工作会议”。总之从各个角度补了他十年来远离专业和科研的课。1976年他主持玉米育种课题,当时正值生产上玉米种植双交种向单交种转换时期,生产上缺少主推的单交种。“急生产所需,急农民之急”是他的追求。郭海鳌和妻子刘家云女士毅然决定带上6岁的女儿,将7岁的儿子托人照管,钉上家门同去海南育种。就是在这一季海南的育种,组配了玉米四单8号,其由组配到审定、推广仅仅用了4年时间。 1981年1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玉米研究室副主任,1984年任四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1987年1月破格晋升研究员。当时正值《中共中央关于科研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文件下达,他结合本所实际,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定。他首先根据玉米是吉林省农业的主要产业和与省内科研单位的竞争的需要,集中了人力和财力调整研究方向,坚持以玉米研究为中心,以玉米育种为重点,围绕玉米搞好栽培、植保、土肥课题。并提出“服务四平,面向松辽平原”的战略。改变了课题分散、四面出击的缺点,打破地域束缚,集中优秀科研力量搞玉米育种和拓展服务区域。他把玉米课题组分为4个研究室,按着“多熟期、多用途、多类型”的育种目标,利用地区级农科所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民的优势开展“育、繁、推”一条龙,展开竞争,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和全体职工积极性。 1989年郭海鳌毅然辞去所长职务,仍回到玉米育种第一线任课题总主持人。这期间审定的玉米品种多了,他考虑怎么能使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怎样使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他带领助手,带着试验种子和宣传材料,跑遍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及辽宁北部,在这些地区建立81个试验网点,与100多个地、县级种子公司建立协作关系,创年销售“四字号”种子1000~1500万千克,使“四字号”优良品种在松辽平原大面积种植。据农业部资料,1995年育种单位新品种推广面积中,四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玉米名列全国第4位。1989—1998年四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省、国家审定的杂交种21个,2000年四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合并,至2003年“四字号”又审定了18个品种。 1997年12月郭海鳌受贵州省政府的邀请,任南方玉米育种开发中心技术总顾问、育种部部长。他满腔热情地带着助手和800份自交系,不怕山高路险,深入4个专区21个市县调研,与农民、育种同行座谈,两次在贵州玉米育种会议上做学术报告。与贵州玉米育种专家深入探讨并确定“利用南北方种质在遗传和地理上巨大差异,南北结合,获取最大的杂种优势”的育种方案。提出了“南北种质融合,开展‘热导’与‘温导’”的自交系改良方案。至2003年已经通过省审定“黔兴”号杂交种5个,改良了一批自交系。 他来自基层,熟悉生产,知道农民需要什么。他不但跑遍吉林省,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贵州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勤奋、踏实,团结协作,正直无华,厌恶在科研上搞不正之风。所以,获得广大农民赞誉,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他的“适于东北中部地区栽植的高产玉米四单8号”198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等发明奖(第一发明人)。1968—1985年他参加周大荣领导的“全国玉米螟防治协作组”工作,四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玉米抗螟自交系404,其抗螟性达到二级,达到和超过国际对照品种,1982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农业重大贡献奖”(第三获奖人)。“玉米品种资源的抗螟性鉴定”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技术改进二等奖(项目参加者)。“春玉米杂交种四单12的选育和推广”1989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三等奖(第一育成人)。“玉米丰产杂交种四单16选育”1993年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为第二完成人)。1984年他培育的玉米杂交种四单8号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的“农业重大贡献奖”。同年,他被国家人事部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83年被评为吉林省农学会先进工作者,同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被中共吉林省委评为“模范共产党员”。同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1986年7月吉林省政府授予“特等劳模”称号。1989年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中共吉林省委授予“优秀党员”称号。1991年10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吉林省政府批准为“吉林省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中共吉林省委再次授予“优秀党员”称号。1992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代表大会。1994年、1996年中共吉林省委分别授予“优秀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1997年国家人事部第二次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8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授予他“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2002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 郭海鳌曾任吉林省第六届人大代表,第七届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省作物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副理事长。他曾被聘为东北农业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一、不忘为农民服务的初衷 郭海鳌报考农业院校时就立下“让农民有饭吃,为农民服务”的志愿。在梨树县农场当工人时,他就向农场工人学农活。在农业站当技术员时,吃“百家饭”深入生产队,教农民学技术,交了许多农民朋友。农民喜欢他没有“架子”。到农科所后,他坚持育种不坑农,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农民常给他来信,他必亲自写回信。他当所长时,有时工作忙不能亲自回信,他就交代好内容让助手回信。农民来信要试验种子,他一定寄去并说明品种特征、特性。有时来很多农民到科研所买种子,因为研究所离车站远,他就安排大客或自己的小车帮助送到车站。遇到农民因种子发芽率或纯度“告状”,他常作为专家参加鉴定,并多次为农民打赢“官司”。20世纪90年代经常组织省、市级“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只要需要他,他都认真准备,认真给农民讲课。他不怕严寒,不计较报酬,不怕农村条件差。他常说:我就是农民的孩子,为农民服务是应该的。当贵州省省长吴亦侠邀请他去贵州搞育种时,他曾想谢绝,但是听完吴亦侠省长说“老郭,贵州还有八百万人口不得温饱,你来吧!帮我一把”后,他再也不能推迟了。这一句话说到他的心坎上。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唯书唯上”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中华世纪坛封坛仪式的玉米自交系Mo17,在我国大江南北广泛应用,对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率先在东北使用引入的Mo17自交系,当时在春玉米区育种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此品种生育期过长。他凭着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育种实践,坚持自己的观点,育成四单8号。该品种育成后,除了在吉林梨树、怀德、双辽肥沃地上种植外,是否还适合大面积推广曾有一些争议。他通过吉林省种子公司拿出5000千克种子在全省试种,下一年又拿出5万千克种子扩大示范,受到各地区欢迎。他同时背种子到黑龙江省双城、肇东、肇州、五常等县试种,都获得丰收。1984年四单8号在吉林省种植面积已达110万公顷,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53.6%,成为当时东北春玉米区的主推品种。郭海鳌在东北率先利用Mo17自交系,6年中先后育成四单8号、四单11、四单14、四单16等品种,为国家增产粮食30多亿千克。在19世纪70年代,辐射育种资料很多,但是玉米辐射材料多数使用杂交种,选育自交系无法分辨是辐射还是自交后基因重组起作用?他和助手采用纯合体自交系进行辐射育种,育成482、420、4F1自交系,打破了辐射不能使基因产生有利变异的说法,用辐射育成的自交系育成四单14、四早6号杂交种。他积极支持农民育种家,对育成“紧凑型”玉米品种给予肯定。他认为农民育种家在理论上有贡献,育成品种受农民喜爱,能增产,就应该支持,就应该学习。他几次到莱州学习考察,并和同事一起,接受吉林省科委“玉米耐密型品种的选育”课题,育成了适合春玉米区种植的“四密21”、“四密25”两个耐密型杂交种,填补了吉林省依靠群体增产的玉米杂交种的空白。 三、思维敏锐,勇于实践 他信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说:品种审定最终是农民审定,农民认可的才是好品种。四平市农科所在东北设有81个试验网点,每年召开一次网点会议,其间无偿赠送约5000千克新育成品种种子,四单19和四早6号两个杂交种,都是经过网点试验,农民反映好,才去参加省区域试验的,并且扩繁亲本,所以推广速度很快。四单18虽然通过省级审定,但是生产示范反映该品种温光反应敏感、易感病,就马上停止推广。 他选育自交系时,采用“早晚杂交法”、“同源杂交法”、“同源对手法”和“钴-60辐射法”,都收到良好效果。在改良自交系时,坚持用生产上应用过的优良系而不用群体材料,用“热导”改良温带系只用云贵的优良地方系而不用综合种,达到了快又好的效果。他在贵州工作期间,育成交138、交1243和“黔兴号”杂交种,就是因为听了当地育种家的介绍,深入了解交51自交系的优点才加以利用的。他说:搞科研都在借助前人肩膀,先继承再创新。 四、默默无闻的科普工作者 他认为普及科技知识是科技人员一生的义务。1973年他与省内同行合著《生物的遗传与育种》一书,由吉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面向知识青年学科技。19世纪70年代中期,他两次在地(市)科技培训班上讲授“玉米遗传、育种和繁育”,这些学员后来成为了科学种田的骨干,有的当了乡、县领导,有的当了县乡农科站长。他当所长后为《四平科技》撰写“种子的繁育”等10篇专题讲座。曾十几次到县、乡为农民、农科站和种子公司工作人员授课。1997年受四平市军区邀请为即将复员官兵讲农业技术课,并多次到沈阳农业大学干部管理学院为农业部举办的高级专业技术干部培训班讲学。为农民回信200封以上,回答农业技术问题。为表彰他在基层所做的科普工作,1996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授予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五、不懈的追求 郭海鳌为人正直豁达、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和同时代的每一位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在曲曲折折中求进步,在逆境中求献身,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地走过来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心血和汗水。 在科研工作中,他克已奉公、一丝不苟,坚持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他言传身教,始终不渝地按“三严”精神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在他的试验田里,看不到一张废旧的授粉袋,每一张记录卡都填写得工工整整。刚从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都愿意作他的学生和助手。他带领学生们一边进行科研实践,一边撰写学术论文,使单位形成一股浓重的学术风气。从郭老师身边出来的学生和助手许多人都成为农业科研中的业务骨干。 在工作中,郭海鳌是一位严师,在生活中,他又是个“慈父”,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学生和助手。每到节假日,他都会把不能回家过节的学生们请到自己家中,亲自下厨,做一桌可口的饭菜。许多学生的婚礼都由他来作证婚人,谁的家庭里有了矛盾和纠纷,都会来找郭老师解决……。多年来,在郭海鳌的带动下,整个玉米研究所形成一种认真钻研、勇于革新、作风踏实、团结协作的科研风气,成果层出不穷,使这个地方的玉米研究所享誉全国。 郭海鳌把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他挚爱的黑土地。东北大地上留下他艰辛创业的足迹,他把金色的玉米种子撒遍了东北大地,撒遍了全国。他从事的是一项具世界性的战胜饥饿威胁的伟大事业。而在众多的鲜花和荣誉面前,他仍然作一个埋头奋斗的“老骥”,在默默耕耘。 21世纪初,虽然他已年逾花甲,但仍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在新的农业科研岗位上发光发热。 六、人物生平 1941年6月18日 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 1961—1966年 在沈阳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 1966—1967年 因“文化大革命”滞留学校。 1967—1970年 在吉林省梨树县良种场当工人。 1970—1973年 任吉林省梨树县三合公社农业站技术员。 1973—1997年 在吉林省四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任玉米研究室副主任,所长,玉米课题总主持人,研究员。 1997—1999年 任贵州省“南方玉米育种开发中心”技术总顾问、育种部部长。 2000—2002年 任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玉米首席专家。 2003年起 任山东登海集团吉林玉米研究所研究员。 2017年 8月15日 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