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礼赞 · 科学家精神
礼赞•科学家精神 | 刘忠堂
发布时间:2021-04-18      来源:       阅读量:     分享: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广大作物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作物学会微信公众平台特推出“礼赞•科学家精神”系列,主要内容源自由本会编辑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作物卷》。


1.jpg

刘忠堂,大豆专家。主持育成了高产的大豆品种“合丰25”,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1世纪初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育成我国第一批抗灰斑病品种“合丰28”等和适于窄行密植栽培的高产、高油品种“合丰42”。首先在国内开展了矮秆品种窄行密植高产配套技术,大豆重迎茬减产机理与对策的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为了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出了技术“物化”、“固化”的观点,通过抓技术载体(种子和机械)实现了大面积的高产。


刘忠堂,1939年11月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名绥化县东富乡)民主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刘振太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在十分贫困的情况下送子上学读书,1948年他进入了本村的一所小学校,开始了读书生活。在党的教育和教师的培养下增长了知识,懂得了只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国家的富强出力的道理。他刻苦学习,成绩突出。195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绥化中学,在初中学习的3年里,他对植物学、动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植物和动物是他接触最多、最熟悉的学科;二是老师的引导,老师说:“植物和动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父母,是任何人也离不了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国要富强,农业必须要大发展。”加之老师生动的教学,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他成为当时班级动植物课外活动小组最积极的成员,学科科代表。3年的学习为他立志学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想法得到了兄长刘宝堂的支持,初中毕业以后考入了佳木斯农业学校,继而又进入了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学习。

在大学期间,正值“大跃进”时代,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使他茫然了,刘忠堂一边学习,一边做试验,感到总也不能如愿,头脑中产生了很多问号。当时在课堂上讲的是米丘林遗传学,批判孟德尔遗传学,就是在学习和批判中使他对遗传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阅读了路得·布尔斑克的“如何培育植物为人类服务”文集,学习了米丘林的“风土驯化”有关论文,同时又认真地学习了孟德尔理论的“细胞遗传学”,使他感受到了伟大的生物学家一生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上的卓绝贡献,立志在作物遗传育种上努力学习和工作,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

1960年刘忠堂从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提前毕业,分配到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从事大豆育种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搞科研设计,进行杂种后代及品系分装、数据统计,常常干到半夜。白天在田里劳动休息时间,他放下锄头就拿起调查册去试验区调查记载。他认为育种工作不能间断,如果间断了,课题组同志多年的辛勤劳动就会前功尽弃。他终于在1976年培育出秆强、喜肥、高产的大豆新品种合丰23。品种一经推广就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成为当时最好的大豆品种,他深深地体验到了科研工作带来的莫大快乐。但他并不满足,他走遍全省各地,宣传推广合丰23,征求农民对品种的意见。一天,在宝清县龙头乡的农民对他说:“合丰23是我种大豆以来见到的最好品种,要说毛病吗,有点‘两头穷’(指的是植株上部和下部结荚少),若是全株结荚都像中间那样就更好了。”农民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穿靴带帽”(指标植株上中下结荚密而匀的亚有限结荚习性类型)的育种目标。为了实施这一目标他向著名大豆专家王金陵教授和著名小麦专家肖步阳教授请教。他走遍了东北三省各育种单位收集亲本,终于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农科所大豆选种圃F4代中找到了心中理想的亲本克交4430-20(含有日本高产品种十胜长叶的血缘)。他如获珍宝,在高肥圃培育,定向选择,育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推广面积最大、种植时间最长、社会效益最高的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品种合丰25。同时相继育成了全国第一批抗灰斑病大豆品种,成为我国抗灰斑病育种的开创者。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和工作上的突出成绩,于1983年9月16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忠堂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大豆育种专家,同时又是一位大豆栽培专家。他认为只有品种和其相应的栽培技术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他非常重视学科间的渗透和互补,他在大豆栽培学和病理学上都有较深的研究。他与大豆病理专家合作,在大豆灰斑病的研究上取得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栽培的研究上,主持开展了“大豆重迎茬减产机理及对策的研究”、“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的研究”等项目,并开展了适于窄行密植栽培的矮秆育种与窄行密植配套技术的研究,明确了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提出7条技术对策,在大豆连作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稳定了大豆种植面积;在大面积提高大豆产量的技术上,提出了技术“物化”、“固化”的观点和抓“种子”、“机械”两个载体,推广先进技术的模式,使大豆大幅度增产。同时,在国内首先运用育成的矮品种与窄行密植相结合,形成了三种模式,使大豆产量提高20%以上,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现代化高产大豆栽培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大豆生产的快速发展。

刘忠堂40余年耕耘在大豆事业上,先后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科所所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务院、人事部、黑龙江省政府分别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优秀专家,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还被正式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遴选人。

一、对中国大豆育种的突出贡献

刘忠堂在大豆育种上已经工作了40余年,在前辈工作的基础上,他带领课题组同志共育成了大豆品种26个,累计推广面积达2 266.7万公顷,品种推广到全国12个省(区),为发展我国大豆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省,长期以来,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一直是无限结荚习性的品种,无限结荚习性品种被认为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丰产、稳产类型。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刘忠堂认为原有的品种类型已不适应生产发展和农民追求高产的要求,他针对无限结荚习性品种秆弱、结荚少、产量低的问题,在深入生产调查和对无限结荚习性与亚有限结荚习性详细观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育成秆强、节间短、结荚密、适于机械化栽培的亚有限结荚品种的育种目标。通过挖掘资源、收集亲本,终于在具有日本高产大豆血缘十胜长叶后代中找到了理想亲本,采用“一母多交”、“集中围攻”的方法成功育成了秆强、节间短、结荚密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合丰25等一批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表现出显著的增产优势,使人们看到了改变类型后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巨大生命力。由此,在黑龙江省掀起了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育种高潮,各单位相继育成了一批新品种,极大地推动了大豆育种进步和大豆产量的提高,使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使亩产提高了40千克,结束了单产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

合丰25自1984年首先在黑龙江省推广,相继扩大推广到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四川、云南等12个省(区),年最大推广面积达100万公顷,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育成的大豆品种推广面积最高纪录。合丰25在1987—1998年连续11年年推广面积超66.7万公顷,推广面积一直居全国大豆品种的首位,至2003年推广面积仍在13.3万公顷以上。该品种推广20年累计面积1066.7万公顷,成为至21世纪初中国大豆品种推广面积最大、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高的名牌品种。由此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

大豆灰斑病是中国大豆四大病害之一,造成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是大豆产区,特别是大豆主产区的东北各省大豆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决大豆生产的这一难题,1972年刘忠堂开始了对大豆灰斑病发生情况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与本所植保研究室的科技人员合作,于1974年首先在国内开展了大豆灰斑病的研究工作,对大豆灰斑病的危害、发病规律和防治进行研究,并建立了中国抗灰斑病鉴定寄主,研究生理小种分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筛选抗源,共筛选出抗源113份,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优秀抗源4份。同时开展抗病育种和研究灰斑病的遗传规律,明确了黑龙江省1号优势生理小种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的规律。根据大豆灰斑病遗传简单、抗源丰富的特点,他提出并实施了“简单回交改良法”的育种方法,并建立了抗灰斑病育种程序,育成了中国第一批抗灰斑病大豆品种合丰27、合丰28、合丰29、合丰30、合丰32、合丰33,其中合丰33于1995年获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丰29于1970年获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丰30于199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丰33于199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忠堂是中国抗灰斑病育种的开创者,他的研究为中国抗大豆灰斑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各育种单位都相继开展了抗病育种工作,育成了一批批抗病高产品种,控制了灰斑病对大豆的危害,对发展我国大豆生产做出重要的贡献,他可以称为是中国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的奠基人。

大豆是C3作物,与其他作物相比光合效率较低。刘忠堂认为,提高大豆的光能利用率就是提高大豆单产的有效途径,美国大豆专家R. L. Cooper教授已育成矮杆品种,通过窄行密植的栽培获得了高产。于是他从美国引进了含有dt1基因的矮杆资源与本地品种杂交,定向选育,成功地育成了合丰42等一批矮杆、高产、高油的品种。经试验,在窄行密植条件下较当地推广品种增产31%,亩产达到了317千克,油分含量为23.04%。在非灌水条件下创造了我国大豆单产的最高纪录,为我国大豆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我国大豆矮秆高产育种的成功实践者。

二、大豆育种学与栽培学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刘忠堂十分重视育种学与栽培学的结合,他认为大豆的产量是由品种与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相结合的结果,品种是内因、栽培条件是外因,只有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获得高产。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为了选育秆强、喜肥的高产品种就设置了高肥圃,在高肥圃中成功地选育出了喜肥、高产的合丰25,并在土壤肥沃的宝清县龙头基点研究配套栽培技术,使基点1333.3公顷大豆实现了亩产198千克的大面积高产,小面积出现了亩产289千克的高产。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R. L.  Cooper教授提出了大豆平作窄行密植的栽培方法,使大豆亩产达到了453.3千克,给他很大的启示。要发挥品种的潜力,提高大豆产量就要在提高大豆光能利用率上找出路。刘忠堂认为增加密度就能增加绿叶面积,是一个优点,但是否倒伏、落花落荚,关键在于品种的抗倒伏性和植株分布是否合理。已育成的矮秆品种具有秆强、不倒伏的优点,为扩大绿叶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于是,他开始了矮秆品种窄行密植的研究,将行距缩小、株距拉大、密度增加50%,获得了高产,亩产达到了317千克,创黑龙江省大豆高产纪录。同时,他针对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的气候特点研究了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窄行密植栽培方式,形成了3种栽培模式。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排水好、栽培水平高,推广“平作窄行密植”;在低湿地区,地势低洼、前期土温低,后期土壤水分大,推广“大垅窄行密植”;在高寒地区,积温少、植株营养体小、生育季节短,推广“小垅窄行密植”。并提出了选用矮秆抗倒伏、适于密植的品种,实行窄行密植,选用适合不同栽培模式的播种机械,增加施肥量和严格化学除草等5项核心技术,使窄行密植技术的推广走向了规范化。21世纪初全省推广16.7万公顷,平均亩产210~250千克,实现了大豆产量的又一次跨越式提高,此项研究已获2000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大豆矮秆品种和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成功实践,是我国大豆育种和栽培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使我国大豆育种和栽培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并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大豆重茬即为大豆连作,迎茬为隔年连作。关于大豆连作减产的原因,世界上存在着3种观点。一是营养观点,认为连作使土壤养分偏耗造成减产;二是毒素观点,认为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大豆有毒害作用造成减产;三是病虫害观点,认为大豆连作导致土壤中病虫害的积累对根部的严重危害导致减产。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大豆重迎茬面积在40%以上,重迎茬减产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一个重要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主持了“重迎茬对大豆生产影响机理及对策的研究”项目。通过7年的研究,明确了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主要是根部病虫害的严重危害,根部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系微生物的变化使根部环境恶化是次要原因,而土壤营养的变化还不能构成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大豆重迎茬减产的机理是大豆根部受害,微生物环境恶化而致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植株代谢失衡所致。据此他提出了以选用抗病品种、防治根部病虫害为中心、以改善土壤环境为保证、健株调控等对策,可使大豆迎茬不减产,重茬减产降低10个百分点,使大豆重迎茬减产这一顽症有了较好的技术对策。对稳定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保证大豆连续增产和大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项研究成果于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三、探索抓载体大面积提高大豆产量

多年来,各科研单位研究出了大量的大豆单项增产技术,从研究报告和试验表现看确实增产效果很好,但为何全省大豆单产的提高如此缓慢?黑龙江省1950—1995年大豆亩产从50千克提高到110千克用了45年的时间,平均年增产只有1.33千克,全国年增产只有1千克,而科技人员亲自搞示范田却到处出现高产。

刘忠堂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认为其原因就是先进的技术在生产上不能认真执行,技术不到位。可那么多的技术怎样才能推广到位?日本的“傻瓜照相机”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大豆先进技术也只有像“傻瓜照相机”那样才能迅速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是要给这些复杂的技术找到一个“载体”。所以他提出了技术“物化”和“固化”的观点,就是首先要将研究的先进技术“物化”,然后将“物化”了的技术再“固化”,固定在“载体”上,让生产者只要买到了“载体”,就能买到多项技术。1996年他在主持的“九五”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中设计了通过“载体”推广先进技术的方案,首先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经优化形成10项关键技术,然后将这10项技术“物化”,把物化了的技术再“固化”,固定在“种子”和“机械”两个“载体”上,使生产者只要用了经过“物化”和“固化”的种子和“机械”,就应用了10项先进技术,收到了显著成效,示范田66.7万公顷连续5年高产,5年平均亩产169.3千克,较一般田亩增产59.3千克,实现了大豆大面积的大幅度增产,黑龙江省全面推广了这项技术,2002年全省300万公顷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50千克,结束了大豆单产多年徘徊不前的历史,走上了大豆增产的快车道。他的这项研究于2001年获科技部“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获黑龙江省重大科技经济效益奖。

四、人物生平

1939年11月6日  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原绥化县)东富乡民主村。

1958—1960年  在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学习。

1960—1996年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科所任大豆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96—1999年  在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2000—2003年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任总农艺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博士后合作导师。

(本文图片来自新浪网)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