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礼赞 · 科学家精神
礼赞•科学家精神 | 庄巧生
发布时间:2021-01-01      来源:       阅读量:     分享: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广大作物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作物学会微信公众平台特推出“礼赞•科学家精神”系列,主要内容源自由本会编辑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作物卷》。

1.jpg

庄巧生,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他长期从事小麦科研事业,带领几代科技人员选育出“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号”系列等几批冬小麦优良品种,在北方冬麦区广泛种植;参加主编和撰写《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中国小麦学》等专著,为发展我国小麦生产和育种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庄巧生,1916年8月5日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西南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祖母和母亲在家务农。父亲中等师范毕业后,落脚于荷属苏门答腊的一个荒僻小岛上教小学。庄巧生5岁那年,随家迁居南洋,就读于当地华侨创办的民德小学。1925年初小毕业后,随全家又回到福州城内定居。此后一家四口仅靠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度日,家境贫寒。1928年1月考入福州私立三民中学。读到高三时,因学校闹分裂,转至福州私立三山中学,于1934年1月毕业。中学时代的庄巧生是在一个刚从农村过渡为城市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生活经验告诉他,只有自己刻苦努力才能立脚存身。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他自觉养成勤奋自学的习惯,并以优秀成绩豁免了几年的学费。中学毕业后因找不到工作而闲赋在家半年多。1934年夏福建省教育厅公开招考第三届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考试,理、工、农、医各有1~2个名额。这个信息给庄巧生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他在高中时对生物学颇感兴趣,所以决意报考农科。结果幸获录取,乃于1935年1月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就读,主系农艺,辅系植物。

一个家境贫寒、无力问鼎高等学府的穷学生,获此良机,哪能不竭尽全力以求上进。入学后,受到学习环境和周围气氛的熏陶,他的视野日渐开阔,领悟到学海无边,人生有限,惟有孜孜以求,方有可能达到理想境界。这时,他内心里已萌生了要在农学专业上不断进取的火种。

美好的梦幻并不等于现实。正当他藏身象牙塔里埋首苦读之际,中华大地响起了“七七事变”的隆隆炮声。刚从齐鲁大学农场暑期实习回宁度假的庄巧生,万万没料到“八一三沪战”竟会接踵而来。当他目睹“八一五”日军飞机第一次在南京市低空扫射的野蛮行径和国民党政府一炮不发软弱无能的表现时,在心中激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仇恨和爱国抗日的热忱。他立即响应学生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为京沪线上撤下来的伤病员进行救护的活动。

战火继续西延,南京危在旦夕,金陵大学决定西迁成都。庄巧生随校转移,途经武汉、宜昌、万县、重庆、最后抵达成都华西坝。一路上,他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风险,过着流亡学生的生活,完成了学校布置的自修课程。1939年2月,庄巧生毕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获学士学位,并膺选为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金钥匙奖。

2.jpg

2020年8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院所领导看望104岁的庄巧生院士(中)


一、几经辗转求进取

庄巧生从入大学的第一学期起,学业成绩就很出色,特别是最后两年门门功课全优,一时在校内传为佳话。当他上完四年级上学期时,便被系里提前推荐给中央农业实验所副所长沈宗瀚先生,以便毕业后去该所贵州工作站照管沈亲自主持的全国小麦品种区域试验。1939年3月,庄巧生怀着第一次踏入社会、献身农业的满腔激情来到贵州工作站麦作杂粮系,在中农所技正兼贵州省农业改进所农艺系主任沈骊英先生的主持下,分管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庄巧生将那一时期系里掌握的下乡调查资料和所内两年试验结果,整理成《贵州之小麦》一文,对该省小麦生态环境、生产概况、品种类型、种植技术和品种改良做了系统阐述。此稿经沈骊英审阅定稿后,作为中农所专刊第24号发表,这是有关贵州省小麦的第一篇历史性文献。文中指出:地方品种“遵义136” 丰产性好,可以在生产上过渡利用,这一论断已被后来的实践所证实。

1940年8月,庄巧生回到成都母校农艺系,给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靳自重教授当助教。靳讲授细胞遗传学,而庄的毕业论文恰好是《小麦—黑麦属间杂种的遗传学研究》。他在两年半的助教生涯中,协助靳自重完成两篇小麦种属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报告。一是《蓝麦杂种后代的细胞学研究》,发表在《印度农业科学》(1943);一是《马卡小麦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刊登在美国《陶莱植物学会会志》(1944)。前者指出四川盆地边缘山区种植的“蓝麦”,属埃及的圆锥小麦,它与普通小麦杂交后F1细胞学行为是典型的五倍体类型;后者对马卡小麦的系统发生学地位进行了探讨,它与斯卑尔脱小麦、普通小麦杂交,F1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育,染色体配对也和一般六倍体杂种有所不同,同源性较小,因而对定名者关于马卡小麦起源进化问题提出了质疑。这些工作在当时均属开拓性研究。

1942年冬,庄巧生辞去助教工作,改应戴松恩之邀到恩施湖北省农业改进所任技师兼鄂北农场场长。由于场内人事磨擦,经费入不敷出,员工生活困难,以及衙门俗套、弄虚作假等等,他不甘心把自己的宝贵年华消磨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半年后便去职,也规劝戴松恩另谋出路。

1944年10月,庄巧生又回到中农所麦作杂粮系任技士,此时所址设在重庆北碚。这年冬天,正逢考试院招收工矿、交通、农业科技人员赴美实习,他应试后被录取了。1945年7月,他到美后先被安排在堪萨斯州立农学院制粉工业系,在系主任J. A.谢伦伯格(Shellenberger)教授的指导下,学习硬质小麦品质鉴定技术。鉴于这项工作与化学基础关系密切,四个月后他又去康乃尔大学补修几门化学课。随后到位于俄亥俄州的联邦软质小麦实验室进修软质小麦品质测试,历时两个月。最后,他去北部春小麦和硬粒小麦产区参观几个品质实验室,顺便了解北部和西部一些农业试验站的作物育种工作。他从农艺学家的角度了解美国小麦品质分析工作,学习实验技术,并收集有关文献,以便将来回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1946年8 月,庄巧生又回到了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

3.jpg

1945年7月初,庄巧生(右一)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制粉工业系实习


二、北上麦区展宏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农所先后接管了日伪时期创建的华北农事试验场和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前者被改名为中农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是当时华北地区试验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农业科研单位。这对游学初归、想在小麦的天地中驰骋的庄巧生很有吸引力。他感到这个场工作条件好,又接近小麦主产区、于是主动提出北上,为发展小麦生产和科研效其绵薄之力的请求。1946年10月,他被派至北平农试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主持小麦育种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场更名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又扩建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庄巧生就在该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继续进行小麦科研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后期,他一度随所下放到北京市农业科学院,1978年后又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前前后后在北京地区从事小麦育种研究40多年。先后主持育成了用于生产的冬小麦新品种26个。

在第一批育成的抗逆、稳产的新品种中,“中苏68”以其抗寒、抗旱、耐瘠薄、耐红矮病著称,20世纪50年代在晋中、陕北低产区种植时间相对较长。从北京农业大学引来的“胜利麦×燕大 1817”的世代材料中,1955—1960年选育出抗锈丰产的“华北 187”及其选系“北京5号”、“北京6号”、“北京7号”,一度在京郊、冀东、晋中、新疆等地推广。1964—1966年先后育成了“北京8号”和“北京10号”。前者早熟、抗锈、丰产、优质、适应性广,遍布于北方冬麦区,年最大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后者丰产性比“北京8号”又高一筹,分布在冀中和晋东南,年最大面积为900多万亩,其选系“唐6898”至今仍是南疆的主栽品种之一。“北京8号”和“北京10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单位从他主持选育的“北京14”群体中协作系选出 “12057”、“12040”、“红良4号、5号”,在河北、山西和京郊种植收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1980年他又主持育成了以“丰抗8 号”、“丰抗2号”、“丰抗13号”为代表的丰产、抗倒、兼抗条叶锈病、落黄好的“丰抗号”系列品种,年最大面积达1400万亩。近年育成的“北京837”、“北京841”也已开始在生产上应用。上述品种的推广为我国农业生产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北京8号”、“北京10号”和“丰抗号”系列品种即为国家增产小麦约45亿公斤。

庄巧生不仅主持育成了一大批优良品种,还在育种流程、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一些独具特点的做法。他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复合杂交的育种家之一。他在亲本选配和后代处理上善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北京10号”是用三个亲本以双交方式育成的,其中的产量亲本为两个单交所共有,这样既保证了产量亲本的血缘比重,又能扩大复交一代的性状分离,有利于选株。那时正逢“大跃进”年代,课题的主力都已上山下乡,为了压缩试验规模,他首先在国内采用F2代派生系统法处理杂种材料,不仅简化了程序,而且提前积累两年的产量资料,为后来决选出“北京10号”提供了依据。他还善于根据不同亲本材料的特点进行合理搭配,以拓宽种质资源的利用面。“12057” 的选育便是一例。它的亲本组合为“亥恩·亥德(西北欧)/欧柔 (智利)//北京8号(华北)”。这种在亲本性状互补的前提下采用冬/春//冬,兼具国内/国外血统的三交组配模式,不但可以为在一般情况下难以结合的性状提供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将不同基因源的有利基因聚合在一起,以丰富杂种后代的遗传背景,提高其总体性状水平。而“丰抗号”的育成和推广,则使华北北部平原恢复了多年不见的金色麦浪,其中的关键是首先启用了兼抗三锈和白粉病,后期灌浆快,熟相好的“洛类”品种做亲本。这个“洛类”抗源随后被北方冬麦区各育种单位广泛用做抗病亲本,相继育出了一大批在各自麦区至今仍占居主导地位的优育品种。庄巧生凭他50年的实践经验,在鉴赏和选用亲本上形成了“慧眼识珠”、“巧点鸳鸯谱”的独到技艺。

4.jpg

庄巧生在小麦田里工作


三、科学春天多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科学春天的到来,庄巧生更加焕发了青春。他像春蚕,更像老黄牛,为了祖国大地的丰收,奋力拚搏,默默奉献。从1981年起,他接受了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委托,主持“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 “小麦高产、稳产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课题。10 年来,他和课题组的成员自觉地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大力开展大区级品种区域试验并密切其与省级品种区域试验的联系,以加快良种转化为生产力,扩大其应用范围;同时注意安排好有关的支撑研究,增强育种后劲,不断推陈出新。此外,他还积极倡导材料、经验双交流,开展穿梭育种,并采用各种措施调动参加单位的协作积极性。1983年3月在他倡议下,协作组在陕西杨陵召开了“全国小麦育种协作攻关第一届学术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信息和更新知识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会后编印的论文集,取名为《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的进展》,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在他的主持下,协作组群策群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六五”攻关任务,而且提前超额实现了“七五”攻关的计划指标,为“八五”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由他主持的本单位冬小麦育种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级或部级的奖励5次。其中 “12057”、“丰抗8号”、“丰抗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和北京市科技改进一等奖(1983、1984年);“丰抗13”的育成与发展,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全国大区级小麦区域试验“六五”成果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他本人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颁发的“六五”国家科技先进个人奖(1986年)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奖(1985年)。

庄巧生在作物科学方面造诣很深。早年他从事过小麦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初到华北接触小麦生产时就注意到浇冻水的效应问题。1952年他率先在世界屋脊——西藏高原上进行冬小麦等作物较大规模的引种试验。第一次明确提出,拉萨河谷和年楚河畔在海拔3700米上下的农区可以种植生育期长、丰产潜力大的冬小麦品种,从而打破了历史上仅在海拔3000 米上下种植冬小麦的禁区。这一结果,不仅为后来推荐引入原产西北欧的晚熟品种“肥麦”在西藏自治区推广种植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扩大种植冬小麦以后,增加了越冬作物覆盖,可以显著减轻冬春干旱、强风对表土的风蚀为害。1954年由他定稿的《西藏农业考察报告》(1958,科学出版社出版,内部资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西藏农牧资源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历史性文献。1962年他与沈锦骅、王恒立合写的题为《自花授粉作物性状遗传力的估算和应用》的综述,第一次把遗传力的概念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介绍给国内读者;随后又发表了有关小麦亲本配合力分析等方面的论文,推动了数量遗传学在我国作物育种上应用的研究。这两篇文章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被国内学者广泛引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注意小麦加工品质的问题,他首先在所内倡导、筹建旨在为育种服务的小麦品质实验室,并以大区级品种区域试验为基础开展了“我国小麦主要优良品种的面包烘烤品质研究”(1989),对一些品质指标的内在联系及其在我国具体条件下的量化标准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可供现阶段开展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参考。他还带头引进育种试验田间小区作业机械化的一些机具,以提高工效和作业质量,收到了良好效果。近年来,他在指导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中,提出冠层结构与理想株型、随机互交与歧化选择在扩大遗传变异上的作用、矮源分析等选题,对深化小麦育种方法都有所启迪。

建国以来,庄巧生在岗位工作上做了大量的文字编写、审阅工作。他知识面广,文字功底好。他审阅稿件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即使文中误点个逗号也要把它改正过来。经他修改的稿件文字通顺,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层次清楚。人们无法估计在已发表的文章中凝结了多少庄巧生辛勤笔耕的汗水。与此同时,他还抽空撰写、翻译一些专业著作。由他主编(译)或参加主编(译)的重要专著有:《植物育种学》、《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生统遗传学导论》、《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的进展》、《基因库与世界食物》、《中国小麦学》等。这对提高我国作物育种理论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一书,系统总结了建国30多年来小麦品种改良的成就与经验,阐述了育成品种的系谱渊源及其与种质资源利用的关系;由他主笔的《亲本选配的基本经验》一章实际上也包括了他本人的实践经验。此书问世后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并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5)和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198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作为第一副主编协助金善宝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从设置框架、确定条目、落实撰搞人、审稿乃至部分条目的加工等做了大量工作。这是我国第一部长达200万字的大型工具书,荟萃了国内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与研究心得,它的出版(1991)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协助金善宝名誉院长组织国内知名专家撰写一本融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于一体,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权威性专著——《中国小麦学》,该书于1996年出版 ,为我国农业科学增添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国际科技交流中,庄巧生作为我国小麦界的著名专家曾多次出国访问或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他率领小麦育种考察组访问波兰(1979),农作物育种考察组访问联邦德国 (1981),应邀访问过澳大利亚(1986)。1984—1987年,他在担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会的理事期间,曾多次赴墨西哥该中心总部参加计划组会议,并观摩其主要试验站的小麦育种研究工作。此外,还积极参与我国和该中心及澳大利亚国农业研究中心开展双边合作研究的磋商活动。“应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黄矮病抗性的研究”就是在他悉心指导下初步取得突破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庄巧生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走向国际社会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贡献。

5.jpg

庄巧生院士百岁华诞


四、勤奋实践带后人

庄巧生是一个爱国的科学家。他的童年曾一度生活在侨居异国、热恋“唐山”的华人社会中,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播下了懵憧的魂系祖国的种子。在列强肆虐、军阀割据和日本侵略者践踏、血染中华大地的悲惨岁月里,他义愤填膺,暗自立下雪耻报国的心愿。他的贫寒出身和他在工作初期所受的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苦难经历,更加激发了他奋发图强,“科学救国”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冰河顿开,人民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在党的长期培养和教育下,通过学习和实践,今昔对比,他真正领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设新中国的真理。因此他把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全部倾注于祖国的农业科技事业上。

他勤奋工作,深入实践。庄巧生是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遗传》、《作物杂志》、《麦类文摘》、《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编委;《国外农学——麦类作物》、《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作物学报》主编等。他还是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中国科协第四届委员。尽管工作繁忙,事务缠身,仍坚持现场作业,每到小麦生育的关键时期总是起早贪黑,见缝插针,尽可能了解育种材料遗传变异的全过程。1952年,他第一次接待苏联专家,尽管当时彼此的学术观点不同,但专家在强调科研要密切联系生产实践,“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庄巧生的心,成为指导他以后认真从事科学实验的座右铭,也是他走上成功之路的指路标。8小时工作制对他来说显然是太短了,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已习以为常。他这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劲头,在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之后反而更加发扬光大了。你问他为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可能是“老牛明知夕照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吧!不过,他倒常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胜利完成一桩自认为较为艰巨的任务后,会油然涌现一股“如释重负”的轻松感。那宝贵的一瞬间才是奉献者心灵上最美的享受。

他工作认真负责,身体力行。有一年早春,土温室的小麦加代材料在下班前没盖上草栅,夜里他突然听到天气预报说当晚将有大风降温,便立即叫上儿子,从城内住家骑车赶到十几里以外的板井村,叫起工人师傅一同把草栅放下,盖好后,回到家时已是午夜时分。还有一次,为配合试验田轮灌,决定夜间突击浇麦,他便自告奋勇秉灯干了一个通宵。这些小事都是发生在他年逾花甲之年。

庄巧生襟怀坦荡,坚持真理。1958年在河南新乡蹲点负责总结小麦高产经验时,正逢“大跃进”浮夸风四起。麦收后,他和同志们冒着挨批的风险,总结了《千斤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报告,本着科学家的良知,实事求是地指出当时我国小麦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他关心生产,重视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经常参加北京市小麦顾问团的活动,对发展京郊小麦生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使祖国的小麦生产与科研持续双丰收,多年来他足迹遍布全国重点麦区和研究单位。他注意对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时常提醒他们要加强中外文修养,养成博览文献、勇于争鸣的习惯,进而逐步深化本职工作。为此,他热心帮助别人修改文稿,乐于为年轻人联系进修深造的机会,希望他们尽快成长。由他培养的一批专家、学者、研究生目前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他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才智与精力有限,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无穷,只有把个人的努力融汇于集体奋斗的雄伟目标之中,各项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前进。1990年5月,他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91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这既是对他个人真诚奉献的奖励和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是授予他所在课题组的集体荣誉。

6.jpg

闽侯三中院士广场的庄巧生雕像

五、人物生平

1916年8月5日 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南屿镇五都村(今五溪村)。

1934年1月 毕业于福州三山中学。

1939年2月 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学士学位。

1939年3月—1940年7月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工作站技佐。

1940年8月—1942年12月 任金陵大学农艺系助教。

1943年1月—1944年3月 任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技师兼鄂北农场场长。

1944年7月—9月 任四川万县万能林场技术员。

1944年10月—1946年9月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1945年5月至1946年7月在美进修。

1946年10月—1949年1月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

1949年2月—1957年7月 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正、副研究员、研究员兼麦作室主任。

1957年8月—1971年3月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兼稻麦室、遗传育种室、育种室、冬麦室副主任或主任。

1971年3月—1978年5月 任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

1978年5月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其中 1978年11月—1987年6月兼副所长。1991年11月被遴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注:本文图片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网站、搜狐网、百度网)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