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春9两优华占
成果标题* | 春9两优华占 |
行业领域* | 生物育种及相关产业 |
技术领域* | 农业技术 |
成熟度* | 销售级 |
合作方式* | 技术转让 |
成果类型* | 新品种 |
成果介绍* | “春9两优华占”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用春199S×华占选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4.5天,比对照博优998晚熟0.9天。株高105.2厘米,穗长23.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4万穗,每穗总粒数109.2粒,结实率74.5%,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1、4.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4%,垩白度1.6%,直链淀粉含量17.6%,胶稠度73.0毫米,碱消值6.1级,长宽比3.2,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 2018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24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57%;2019年续试,平均亩产520.62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6.1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93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84%;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63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14.93%。 |
成果亮点* | 高产稳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93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84%;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63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14.93%。 |
团队介绍* | 作物科学研究所是2003年由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种部分,经战略重组成立的国家级作物科学专业研究所。 设有20个创新团队和51个创新研究组;形成了近80人的领军人才集群,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和“优青”5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4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7人、产业技术体系首席6人、院“农科英才”入选者47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3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 2003年以来,挖掘出一批优异基因,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108个、玉米新品种64个、大豆新品种118个、水稻新品种37个、杂粮作物新品种75个;获发明专利675项。共发表SCI论文3446篇,其中院选顶尖SCI论文193篇,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包括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14个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点和1个国家种质资源信息中心,安全保存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 |
成果资料* | |
联系人* | 徐建龙,13641161004 |
单位名称*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所在地区* | 北京 |
详细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