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荣胜优1872
成果标题* | 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荣胜优1872 |
行业领域* | 农业产业 |
技术领域* | 农业技术 |
成熟度* | 产品级 |
合作方式* |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
成果类型* | 新品种 |
成果介绍* | 荣胜优1872是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荣稻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育成的三系籼型杂交稻中迟熟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42.8天,比对照宜香优2115早熟2.5天;株高123.6厘米,亩有效穗14.0万,穗长26.0厘米,每穗着粒212.6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4.3克。谷粒细长形,无芒,糙米浅棕色。品质测定:糙米率80.1%,精米率71.2%,整精米率66%,粒长6.9毫米,长宽比3.5,垩白粒率8%,垩白度1.0%,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18.0%,米质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2级。稻瘟病抗性鉴定:2021年叶瘟5、6、3、5级,颈瘟5、5、5、5级;2022年叶瘟3、3、3、4级;颈瘟3、5、5、5级;中感稻瘟病。 产量表现:2021年参加四川农业大学科企水稻试验联合体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06公斤,比对照宜香优2115增产2.42%,增产点率78%;2022年续试,平均亩产578.28公斤,比对照增产3.97%,增产点率78%;两年平均亩产572.67公斤,比对照增产3.20%,两年共18个试点,14点增产,增产点率78%。2022年同步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7.38公斤,比对照增产5.34%,增产点率100%。 |
成果亮点* | 高产,抗性较好,米质达二级优米,适应性广。不育系异交习性好,制种产量高,可适应全程机械化制种的要求。 |
团队介绍* | 李平教授研究团队是以生物技术为基本研究手段的综合性科研团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团队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队伍,构建了先进的生物技术实验平台和技术体系。目前团队成员达60余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实验师2人,聘用辅助技术人员10余人,在读研究生45人。近年来,全体成员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两千多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转基因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主要国家资助计划;分别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选育水稻新品种50余个,其中国家级审定15个;此外申请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近40项。 |
联系人* | 邓其明,13880656087 |
单位名称* |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
所在地区* | 四川省成都市 |
详细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