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科技服务>>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黄淮海区耐密高产宜机收玉米新品种中单153
发布时间:2023-05-15      来源:       阅读量:     分享:

成果标题*

黄淮海区耐密高产宜机收玉米新品种中单153

行业领域*

生物育种及相关产业

技术领域*

农业技术

成熟度*

产品级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成果类型*

新品种

成果介绍*

中单15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团队培育黄淮海区的高产、早熟、耐密、抗倒、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审定号:国审玉20216171。中单153黄淮海夏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00.7天,比对照郑单958早熟0.9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白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6厘米,穗位高10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果穗筒型,穗长17.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粗4.7厘米,穗轴红,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4.6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感穗腐病,中抗小斑病,感弯孢叶斑病,高感瘤黑粉病。籽粒容重744克/升,粗蛋白含量9.32%,粗脂肪含量4.44%,粗淀粉含量73.30%,赖氨酸含量0.32%。

2018-2019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26.9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09%。202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1.58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20%。

成果亮点*

(1)中单153是适宜黄淮海区种植的高产、早熟、耐密、抗倒、宜机收新品种;

(2)与黄淮海区优势品种郑单958相比该品种具有抗倒、耐密(适宜密度超过5000株/亩)、高产稳产、籽粒脱水快、宜机收等优势;

(3)大面积籽粒直收示范中产量均超过800公斤/亩。

团队介绍*

 

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团队拥有成员8人,其中从事耐旱抗病优质等性状遗传解析的研究人员2人,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2人,种质改良与创新2人,新品种创制2人,形成了从基因发掘、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种质创新、新品种创制相互衔接的研发队伍。通过青年人员出国进修和承担国家级研发任务,不断提升团队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团队重点开展重要性状关键基因克隆,解析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创新分子标记选择、全基因组选择、杂种优势群划分技术,创制优异新种质和新自交系,培育高产抗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通过整体统筹研究任务与平台建设,揭示了玉米抗矮花叶病、丝黑穗病、粗缩病和开花期耐旱的遗传机制,发掘新基因/主效QTL 10个;建立了优质蛋白玉米和抗病(矮花叶病、粗缩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建并改良4个优良育种群体,创制出育种新材料136份和优良自交系12个,丰富了我国玉米种质基础;选育玉米新品种10个,累计推广500余万亩,为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提供了支撑。

成果资料*

中单153.jpg

联系人*

李明顺,010-82108566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所在地区*

北京市海淀区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作科所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