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高产高糖多抗甘蔗新品种中蔗福农48号
成果标题* | 高产高糖多抗甘蔗新品种中蔗福农48号 |
行业领域* | 生物育种及相关产业 |
技术领域* | 农业技术 |
成熟度* | 销售级 |
合作方式* |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合作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
成果类型* | 新品种 |
成果介绍* | 中蔗福农48号选自组合粤糖92-1287×粤糖00-319,由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西大学联合选育。中大茎,萌芽快而整齐,出苗率较高,分蘖较早,分蘖力较强,主茎和分蘖差异小。前中期生长快、中后期生长稳健,有效茎数较多,宿根性能好。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对黑穗病为高抗,对花叶病的抗性为中抗。此外,该品种抗旱性较强,抗倒,抗风折。属中熟、高糖、丰产品种。人工砍收和机械收获皆宜。 在全国甘蔗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18个试点1新2宿中,平均蔗产量6484公斤/亩,比对照ROC22增产7.03%;平均含糖量98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0.87%;平均甘蔗蔗糖分在11-12月为14.17%,1-3月为15.85%,全期为15.11%,比对照高0.38个百分点。 |
成果亮点* | (1)高产高糖:在1新2宿的3年试验中,蔗茎产量和甘蔗蔗糖分都比对照新台糖22号高。 (2)宿根性强:该品种分蘖较早发生,分蘖力和发株率都较强,分蘖成茎率高第一年宿根平均蔗产量和含糖量分别为6509公斤/亩和1012公斤/亩,分别比对照增产12.48%和12.69%;第二年宿根平均蔗产量和含糖量分别为5724公斤/亩和895公斤/亩,分别比对照增产4.02%和10.09%。可以看出该品种不但新植增产,而且2个宿根季增产的幅度比新植还大。 (3)高抗黑穗病:人工浸渍接种黑穗病菌,鉴定结果发病率为5.5%,为参试品种中最低的,抗性级别为1级,抗性反应型为高抗。在自然条件下,宿根第2年的黑穗病感染率低。 (4)适宜机械化生产:该品种中茎到中大茎,分蘖力和发株率都较强,且分蘖和主茎差异小,成茎率高,耐除草剂,蔗茎抗倒性好,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 (5)耐旱耐寒:该品种在2019年的大旱年的蔗茎产量比新台糖22号增产12.48%,说明了其耐旱性还优于新台糖22号,且该品种选自北缘蔗区闽侯,在五圃选择阶段每年都要经历霜冻的考验,具有较好的耐寒性。 |
团队介绍* | 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和福建省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2018年7月中心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现场验收,成为我国糖料界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心现有专职人员42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教授、博导8人,有博士学位21人;5位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心围绕科技创新“四个面向”,针对甘蔗行业和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全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在推动我国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内食糖供给安全上做出突出贡献。 中心 “九五”以来,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48行业重大专项等涉及甘蔗产业的大多数重大科研项目大多数项目,牵头引进选育审(鉴)定的新台糖22号、新台糖25号、新台糖10号等系列品种曾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5%长达15年之久,这些品种已成为我国甘蔗杂交育种骨干亲本,近20年全国审(鉴)定或登记的甘蔗新品种中有80%含有这些亲本血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各类省部级奖23项。为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以及各省(区)甘蔗主管部门和领导提供政策咨询、政策建议30多份。 |
联系人* | 邓祖湖,15005014025 |
单位名称* |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所在地区* | 福建省福州市 |
详细地址* |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