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第五届全国玉米科技青年论坛成功举办
为加强玉米科技青年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提升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2025年7月5日,由中国作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主办,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玉米科技青年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局长李新海,中国作物学会秘书长、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党委书记刘录祥,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首席科学家赵久然,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明林,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党委委员、副院长沈晓晖,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文国,江南大学副校长顾正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永红,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艾连中,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拉丁美洲玉米育种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Felix博士,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科技处、种业处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处、作物所、生物所负责人等专家领导出席会议。
本届论坛以引导和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玉米科技创新,持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助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玉米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壤水肥、植物保护、机械加工、资源化利用、质量安全、农业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助推玉米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共有来自全国91家高校、科研、企业等单位的330多位玉米界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论坛。
蔡友铭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强调,长期以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为社会使命,坚持“四个面向”,顺应发展大健康的时代理念,助推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善,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高品质的食物和营养需求。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玉米研究团队经过三代人60多年的沉淀积累,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和业界影响力,2018年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在上海联合建立了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是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有组织地提升上海乃至中国特用玉米研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其中“申科甜811”连续入选2023年和2024年度全国农业主导品种,服务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他表示,论坛在上海召开并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承办,充分体现了各位专家学者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的肯定和鼓励,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相信通过本次学术论坛,将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助力上海玉米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夏明林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需求,聚焦特色种源、生物制造和现代设施农业等新赛道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特别是在特色种源方面,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单倍体诱导等领域,突破生物育种底盘技术,建立快速精准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和改良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上海是我国最早从事鲜食玉米研究和应用的地区之一,上海市农科院选育的“金菲”“申科甜811”“黑金699”等鲜食玉米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我国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推动玉米科技青年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提升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发展。
李新海代表国家产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祝贺论坛开幕。他表示,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全国玉米科技青年论坛秉持凝聚青年力量、服务产业发展的宗旨,成为玉米科技领域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展现青年科研成果,助力人才成长。当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气候变化挑战加剧,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生力军。本届论坛汇聚全国青年学者,精心安排了73个高水平报告,内容涵盖了玉米全产业链涉及的学科领域。报告人既有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内的青年骨干,也有体系外的新锐力量,更有来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专家,分享全球视野。举办论坛旨在搭建开放包容的平台,营造鼓励创新氛围,希望大家深入交流,为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解决方案。
刘录祥代表中国作物学会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表示,中国作物学会成立6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农业发展,学会高度重视作物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发挥学术交流、科技奖励、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职能,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他认为,本届论坛为从事玉米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融会贯通、交流思想和科技成果的平台,希望论坛的交流能够激发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引导青年积极投身玉米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
本次论坛共安排了7个特邀报告,15个主题报告,51个专题报告。李新海研究员、陈晓亚院士分别作了题为“我国玉米生产与技术需求”和“植物辅酶Q生物合成途径的演化与设计”的特邀报告;赵久然研究员、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孙士明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李玉义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郑军研究员和Felix博士分别作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创制优新种质、培育优良新品种—以骨干自交系京2416的创制及应用为例”“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盐碱地协同改良增效机制与技术路径”“玉米抗逆基因挖掘及分子调控机理解析”“全球热带玉米基础种质创新与利用”等特邀报告。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不同单位的15位专家紧紧围绕玉米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作了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
青年科技人员通过分会报告或墙报的形式进行了汇报和讨论,共有专题报告51个、学术墙报12个、论文摘要58篇,全面展现了玉米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与学术风采。大家纷纷表示,论坛打破了学科壁垒,促进了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不仅交流了技术,更碰撞出玉米产业发展的共识。有助于引导和促进玉米科技青年工作者积极投身玉米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和素养,用新思想、新观念引领自己,积极投身到玉米科技创新中来,助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后,参会代表参观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的鲜食玉米品种展示基地。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站长、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郑洪建研究员介绍了展示基地的鲜食玉米品种种植情况,与会代表对田间种植的290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观摩,现场品尝鉴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最新培育的“黑金699”“申科甜6号”“申科糯191”“沪红糯1号”等优质特色鲜食玉米新品种。
来源: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