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作物学会官方网站!

English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肖永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2-11-12      来源:       阅读量:274     分享:

(中国作物学会小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果转化与基地处处长)

稳步推进成果转化,为服务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和作科所部门负责人,我视频聆听总书记作的报告,心潮澎湃、倍受鼓舞。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业是国之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不断创新和突破,为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科技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是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以来,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聚焦“两个一流”,深入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扎实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坚决打好 “种业翻身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成果转化工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广“科技包县”“田间课堂”产业振兴科技支持,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灾后应急服务,并取得显著成绩。10年来,作物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2篇。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14项,选育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新品种260多个,推广应用面积3亿多亩,完善12个重要试验基地布局建设,成果转化收入实现年增长率在10%以上。

作为作科所的一名科研工作者,我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与科技创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科技兴国及高质量发展相关的内容,例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等内容,这些都为我做好今后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重要作用。

随着“藏粮于技”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不断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基石。不过,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仍有待提高,在高端农机、育种研发等方面的“卡脖子”技术亟待破解。近年来,国家出台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人才创新激励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实施种业振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一批重大科技行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作科所高度重视成果转化转化工作,成立了成果转化部门强化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有效转化12项,成果转化收入增长超过10%,燕麦公司年收入实现成倍增长。联合中国作物学会“科普中国”行动,在海南三亚举行生物育种品种观摩与技术交流研讨会,大型种业公司、科研院所30多家单位参会,会后成功转化玉米和水稻基因编辑技术成果各1项,交易总额达5000万元;生物育种大豆中黄6106及其衍生品种转化金额达1.05亿。与大北农集团开展科企联合育种合作,5年内企业投资4500万元,联合育成玉米新品种35个,推广面积2800万亩,该项目将成为科企深度融合新模式。

作为小麦品质育种团队骨干成员,参与育成中麦175、中麦895、中麦155、济麦23等小麦新品种,负责豫西、晋中南和甘南陇东地区推广,并开展新品种表型性状高通量鉴定与产量生理相关遗传解析研究。针对中麦175适应性广、高产节水、面条馒头品质好,实施新品种推广与高产创建,建立订单种植、定点扶贫形式,甘肃泾川、灵台等旱地小麦亩产从4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近些年来,中麦175和中麦895等新品种已累计推广5000万亩,增产小麦30亿斤,创社会效益约36亿元。

强化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代表们表示,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后续的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我感觉二十大报告把科技创新提的位置很高,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产业里面关键在科技。我们既要把传统的农业做好,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出更好的、质量更高的、产量更高的农产品,需要依靠农业科技支撑。

作科所乡村振兴建立的“桦川模式”,充分说明科技支撑对农业产业的价值。目前,作科所与吉林桦川、山西兴县等11个乡村振兴帮扶县对接,开展科技支撑工作。其中,在吉林桦川,联合国内40余位专家进行科技帮扶,实践中形成了“田间课堂”科技助农新方式。建立1.6万亩的技术成果示范区,实现示范区作物增产增效10%至20%。近3年来,累计举办培训70多次,培训农民与基层农技人员2万余人次。2022年,作科所专家继续借鉴桦川经验,在兴县开展杂粮种业产业科技支撑合作,派出6个创新团队,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个,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谷子、荞麦、高粱等作物新种子已在带动革命老区高营养杂粮全产业链研究中发挥作用。

作为作物育种专家,我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展工作,2021-2022年间,先后4次带领中国农科院“科技小分队”深入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的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河南灾区恢复生产、“三秋”抢收抢种、保夏粮、秋粮丰收等应急性科技支撑专项行动,完成粮食稳产保供任务。在河南滑县等洪灾区连续5天走过49个受灾村,制定灾后复耕减损方案10余份。“三秋”抢收抢种在山东菏泽市连续5 天走进92 个村庄的田间地头,实地现场指导培训8期,接受咨询100 余次。2022年连续30天在江苏、湖北蹲点指导夏粮生产、机械减损、秋粮抗旱等工作,工作成效深受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领导和地方政府、种植大户认可。

以科普教育助力新时代人才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高度重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绝不在一朝一夕,开展科普教育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夯实科技创新主力军根基建设的重要途径。

成果转化与基地处联合中国作物学会,充分利用京区综合试验基地、全国科普基地、先农坛等平台,组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4次,央视、光明网等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其中,2022年10月初在先农坛“一亩三分地”举办的“丰收时节话五谷”直播活动,线上关注达到108.6万人次。近年来,与北京市22中学、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农科院附小、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联合,开展“光盘行动”“走进农科”“田间课堂”等专题活动10多场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热爱农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需要持续团结奋斗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上,对于我来说既是责任,更是承诺。我将继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研究,带领部门职工不断提升对作物科技创团队的服务水平,落实科技创新研究任务,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科技成果转化与基地服务工作,为国家农业农村发展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